泰竹
種中文名:泰竹
種拉丁名:Thyrsostachyssiamensis(KurzexMunro)Gamble
種別名:暹邏竹、條竹、南洋竹
科中文名:禾本科
科拉丁名:Gramineae
屬中文名:泰竹屬
屬拉丁名:Thyrsostachys
國內分布:我國臺灣、福建(廈門)、廣東(廣州)及云南有栽培,并在云南西南部至南部較常見,分布于瀾滄至勐海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、河谷土壤層厚且肥活的地區。。
國外分布:產緬甸和泰國,馬來西亞有栽培。模式標本采自泰國。
命名來源:[Ann.Roy.Bot.Gard.Calcutta7:59,51.1896]
形態特征:竿直立,形成極密的單一竹叢,高8-13米,直徑3—5厘米,梢頭勁直或略彎曲;節間長15—30厘米,幼時被白柔毛,竿壁甚厚,基部近實心;竿環平;節下具一圈高約5毫米之白色毛環;分枝習性甚高,主枝不甚發達;芽的長度大于寬度;X鞘宿存,質薄,柔軟,與節間近等長或略長,背面貼生白色短刺毛,鞘口作“山”字形隆起;籜舌低矮,先端具稀疏之短纖毛;籜片直立,長三角形,基部微收縮,邊緣略內卷。末級小枝具4—12葉;葉鞘具白色貼生刺毛,邊緣生纖毛;葉耳很小或缺;葉舌高約1毫米,上緣具纖毛;葉片窄披針形,長9—18厘米,寬0.7—1.5厘米,兩表面均無毛,或幼時在下表面具柔毛,次脈3—5對;ㄖΤ蕡A錐花序狀,蒼白色,具多數纖細分枝,其每節叢生有少數假小穗,假小穗叢下方托以一船形、無毛、先端平截之苞片;具花小枝的節間平滑,極細,具溝槽;小穗幾為白色,長1.2—1.7厘米,寬3—5毫米,含小花3朵;穎1片,長0.8-1厘米,卵形,先端尖,基部具白色長柔毛,8脈;外稃似穎,但較長,僅下方小花的先端具毛茸,下方小花的內稃形窄,具2脊,脊上生纖毛,先端深裂至中部,頂端小花的內稃無脊,先端凹缺,具二短尖頭,無毛,較其外稃為長;鱗被不存在;雄蕊能伸出花外,花絲分離;子房初為卵形,后作扁形,柱頭1-3,羽毛狀,彎曲。穎果圓柱形,長5毫米,直徑2毫米,先端具喙。
用途:本種竿直叢密,枝柔葉細,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。竿節間勁直而堅韌,且上下粗細均勻,國外多用于制作傘柄。筍食用。R.E.Holttum(1958)認為:BambusaregiaThorms.ExMunro是根據不完整的標本所描述的,又無竿籜的特征,只能作為本種的異名。傣族村寨附近及房前屋后常有種植,常作為緬寺中重要佛寺的指示植物。稈勻稱,通直,常形成密集而較小的竹叢。梢頭勁直,高7-15米,粗3-5厘米。筍可供食用,常用作商品竹筍。因竹稈直而密,枝小葉細,是熱帶觀賞竹種的上乘品。竹稈中等,通直幾近實心,可用于制作旗桿、傘柄、曬桿、鋤把、欄桿、掛瓦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