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州赤水——30項專利技術托起竹產業
“西南竹!背嗨靥庂F州遵義西北部,赤水河中下游,與四川南部接壤,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門戶,素有“黔北明珠”的美譽。
人工造林引進經濟竹材
上世紀90年代,赤水山上自生自長的竹子還僅限于傳統的吃筍、加工生產生活用具。雖然赤水氣候適宜竹子生長,但其本地的竹材卻不適宜用來生產高附加值的竹產品。2001年,赤水政府提出了“生態立市、旅游興市、竹業強市”的綠色發展戰略,瞄準了竹子作為“可再生工業原料”的經濟屬性,全力進行品種引進和調整,將豐產高效竹林作為突破方向,引進栽培經濟效益上佳的撐綠竹、麻竹、越南巨竹等中小徑竹,同時還聘請南京林業大學、貴州大學及各林科所對竹類進行品質試驗和課題攻關,為竹資源培育提供技術支持。
經過近9年發展,赤水山上的竹子郁郁蔥蔥,形成面積近130萬畝的竹林。竹資源的激增為赤水帶來一個接一個的榮譽,先后榮獲“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”、“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市”、“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”、“全國綠化模范縣(市)”等稱號,兩次獲林業部“中國竹子之鄉”命名。
政策傾斜鼓勵獎扶
人工造經濟竹林加快了赤水竹產業由粗加工到精加工的實現過程。本世紀初,赤水市政府通過招商引資,將老牌竹加工企業技改和新加工企業延展并重推進。2004年,貴州中竹新宇竹業有限公司技改投產成為西南最大竹加工基地。截至目前,赤水市有190余家竹制品加工企業。具有超過百萬平方米的竹地板、300萬個竹菜板、3萬多立方米竹編膠合板、250萬件竹工藝品的生產能力,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竹綜合加工企業群落共生繁榮。2010年,占地3000畝的“赤水竹業經濟循環工業園區”破土動工。
截止目前,該市在竹加工方面已擁有近30項國家專利,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竹(竹筍)綜合加工企業群落共生繁榮,形成竹建材、造紙、竹工藝品、竹生活用品、竹筍加工等5個品系近260個品種,產品俏銷20多個省和日本、美國、俄羅斯、澳大利亞等17個國家和地區。
企業發展急需人才
近年來,赤水市竹制品企業的發展勢頭雖然很好,但也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。如行業發展過快,導致人才供應不足,束縛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等。
對于人才,企業探索的解決辦法主要有三種方式:(1)自己培養。這需要較大的投入和一個較長的摸索實踐過程,要經過無數次的市場洗禮,但是具有最強的可操作性,得到的也是實干的人才;(2)引進人才。貴州竹制品企業生產技術人員可以考慮從浙江等地引進。優秀的營銷人才,設計人才可以從家具、樓梯、飾品等和其他行業引進,同時安排員工隨從學習。(3)和高校合作培養人才。根據企業發展需求,與相關的林業院校、綜合高校等協議培養專業人才,理論和實踐統一可有效地解決人才不足的現狀。
青青翠竹給赤水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,竹產業已經成為赤水市生態旅游的綠色屏障、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、新型工業化的支柱產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