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脊竹蝗
【害蟲名稱】黃脊竹蝗CeracriskiangsuTsai
【目名】直翅目Orthoptera
【科名】蝗科Locustidae
個體特征
成蟲
綠色,體長約33mm,雄蟲略小,由頭頂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顯著的黃色縱紋,愈向后而愈寬,觸角末端淡黃色。后足腿節粗大,兩側有人字形溝紋,脛節瘦小,有刺兩排。
卵
長橢圓形,長6~8mm,土黃色,卵塊圓筒形,長19~28mm。
黃脊竹蝗的生物學特性
黃脊竹蝗,屬昆蟲綱,直翅目角蝗科,一年發生1代,經歷卵、跳蝻(若蟲)、成蝗三個階段,屬不完全變態昆蟲,是毛竹第一大害蟲。
1、生活史:黃脊竹蝗一年發生1代,以卵在土中越冬,越冬卵于次年5月開始孵化,5月中旬至6月初為孵化盛期,6月下旬為孵化末期。跳蝻于7月初開始羽化為成蟲,7月下旬為羽化盛期。成蟲7月下旬開始交尾,7月底8月初為交尾盛期。8月中旬為產卵盛期。跳蝻歷期為1齡平均14.4天,2齡平均9.9天,3齡平均9.6天,4齡平均10天,5齡平均11天。跳蝻一生歷期平均52天。雌成蟲平均壽命69天,雄成蟲平均壽命54.6天。
2、生活習性:跳蝻孵化出土后,2―24小時幾幾乎全部上竹(地面無小竹)。第一天不取食,之后取食時間為上午5―8時及下午6―10時,以4齡至成蟲開始交尾前一段時間食量最大,其中尤以5齡跳蝻食量最大,約占跳蝻期總食量的60%以上。成蟲期食量約占一生的68%,跳蝻期約占32%。跳蝻有群聚和遷移的習性,當天氣炎熱時,常于上午8時下竹至陰涼處納涼,待下午5時后氣溫較低又上竹生活。跳蝻在脫皮前一天停止取食。脫皮時間多在上午6―11時,而以8時最多。
成蟲羽化時間以上午8-10時為最盛,成蟲有群聚性。成蟲羽化到性器官成熟一般需19-25天。在性器官成熟以前,善飛翔。遷飛現象常見于晴天或炎熱天氣,性器官成熟后,成蟲交尾產卵。交尾時間,一般以清晨5-7時或傍晚17-21時兩次為最盛,交尾后需經過16天左右才開始產卵。
產卵多凌晨2-6時。卵產于土中,入土約3.3厘米。一雌一生能產卵1-2塊。一塊卵平均有卵20粒。
卵多產于竹子密度相對稀疏竹林內,在柴草稀少、透光度大、光照強、土質較松、向陽的竹山山腰、山窩、斜坡上、路旁、小溝邊適宜產卵。產卵地有相對集中的特點。跳蝻和成蟲有嗜好咸味和人尿的習性。
寄主植物
毛竹、淡竹、剛竹等,也危害水稻、玉米等。
發生特點
我國產竹區的主要害蟲,常大面積危害。每年發生1代,以卵越冬,越冬卵于5月初開始孵化,5月中下旬為孵化盛期,6月底孵化完畢。
為害癥狀
大發生時,將竹葉吃盡,如同火燒一般,新竹被害即枯死,老竹被害后2~3年內不發新筍,被害竹的竹稈內往往積水,不能利用。
防治方法
、偃斯ね诼.竹蝗產卵集中,可于11月份發動群眾至產卵多的地點挖卵塊。②跳蝗出土10d內,于早上露水未干前用敵百蟲粉噴撒,每公頃用藥20~30kg;或用鬧羊花1kg加水200kg煮沸,當藥液呈紅褐色時取出過濾成母液,再將母液稀釋成500倍液噴射。③在跳蝗上竹時,對密度較大的竹林,用3%敵百蟲粉20~30kg噴撒;或在露水干后用50%馬拉硫磷800~1000倍液噴霧;也可用殺蟲凈油劑進行超低容量噴霧;也可以進行煙霧劑防治。④釋放白僵菌,使初生的跳蝗感染白僵菌而死亡。⑤誘殺。用100kg尿中加入2~3kg5%敵百蟲粉拌勻,再用稻草浸透,在竹林中放數堆誘殺,效果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