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筍泉蠅
竹筍泉蠅又叫毛筍泉蠅,以幼蟲蛀食竹筍,使內部腐爛,造成退筍。成蟲體暗灰色,長約5~7mm,竹筍泉蠅額帶黑色,復眼紫褐色,單眼3個,橙黃色,胸部背面有3條深色縱紋,翅透明,翅脈淡黃色,中、后足黃褐色,中、后足腿節及節脛節橙黃色,基節及跗節灰褐色。體兩側縱帶呈斷續狀,并各著生有一列粗刺毛,每列5根,腹末尖削,產卵管針狀,黑褐色。卵長圓筒形,長1.5毫米,乳白色,有光澤,排列呈塊狀。幼蟲蛆狀,長9毫米,黃白色,前端細末端粗,末端呈截形,頭部不明顯,口器呈黑色鉤狀,一齡幼蟲乳白色,尾部有兩個黑點,二齡幼蟲淡黃色,尾端逐漸變為黑色,老熟幼蟲尾部變黑。圍蛹,深褐色或黑色,近紡錘形,長約7毫米。
如何形成
竹筍泉蠅每年發生1代,以蛹在土中越冬,越冬蛹于次年出筍前15~20天羽化為成蟲飛出,當筍出土3~5cm時,成蟲即產卵于筍擇內壁,筍外不易發現,每筍內可產卵10~300粒,卵經過2――4天孵化,孵化率為66%,初孵幼蟲群集于卵殼周圍,取食筍肉表皮,呈不規則的細線蟲道,筍在外觀上表現不出癥狀。二齡幼蟲潛入筍肉取食,經過3――4天危害,筍褪色法黃,筍尖不吐水,高停止生長,筍肉開始腐爛。經過10天左右,筍變成鋸屑爛糊狀,筍籜干枯,全為退筍。幼蟲期15――20天。老熟幼蟲于5月中旬出筍,脫出入地,或隨短筍一同落地,在筍周圍25厘米周圍內入土,入土深度1――6厘米。經2――4天化蛹,蛹外包被一個很薄的土室,以蛹越冬。竹筍泉蠅在竹林衛生狀況差的林分發生較重,郁閉度大的發生重,林內比林緣發生重,老竹林比新栽竹林發生重,地勢平緩、山腳比陡坡、山頂發生重。溫度對竹筍泉蠅發育速度影響較大,濕度明顯影響卵的孵化和初孵幼蟲的存活,驟然的天氣變化會引起竹筍泉蠅的大量死亡,卵和初孵幼蟲的死亡率可高達95%。
防治辦法
(1)挖除受害的退筍,切去被害部分,殺死幼蟲。(2)對用材竹林用25%二二三乳劑150~200倍液或90%敵百蟲晶體1500――2000倍液噴射林地,出筍前噴1次,出筍后每10天噴1次,連噴2~3次,殺蟲保筍。(3)密度較大的竹林,在成蟲出現期施放敵敵畏煙劑防治。(4)用糖醋或魚腸、死蚯蚓、鮮竹筍等為餌料,用捕蠅籠誘捕成蟲。在產卵前期和后期用魚腸等腥臭物質為最佳,產卵盛期以鮮竹筍為好。餌料內加入敵百蟲等少量農藥,可直接誘殺,且不影響引誘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