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竹毒蛾
學名:PantanaphyllostachysaeChao
分類地位:屬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
分布: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廣西、貴州、四川等
危害:毛竹、慈竹、白夾竹、壽竹等
形態特征
成蟲:雌成蟲體長13mm,翅展約36mm。體灰白色,復眼黑色,下唇區黃色或黃白色,觸角櫛齒狀,灰黑色。脛板和剛毛簇淡黃色。前翅淡黃色,前緣基半部邊緣黑褐色,橫脈紋為一黃褐色斑,翅后緣接近中央有一橙紅色斑,緣毛淺黃色。后翅淡白色,半透明。雄蛾與雌蛾相似,但體色較深,翅展約32mm。觸角羽毛狀。前翅淺黃色,前緣基部邊緣黃褐色,內緣近中央有一橙黃色斑,后翅淡黃色,后緣色較深,前后翅反面淡黃色。足淺黃色,后足脛節有1對距。卵:鼓形,邊緣略隆,中間略凹。白色,具光澤。直徑約1mm,高約0.9mm。
剛竹毒蛾幼蟲
幼蟲:初孵幼蟲長2~3mm,灰黑色,老熟幼蟲體長20~22mm,淡黃色。具長短不一的毛,呈叢狀或刷狀。前胸背面兩側各有1束向前伸得灰黑色叢狀長毛,1~4節腹部背面中央有4簇桔黃色刷狀毛,第8腹節背面中央有一簇橘黃色刷狀毛,腹部末節背面有1束向后伸得灰黑色叢狀長毛。
剛竹毒蛾蟲繭
繭:長橢圓形,長15mm,絲質薄,灰白色,附有毒毛。
生物學特征剛竹毒蛾一年發生3代,以卵或1~2齡幼蟲在葉背過冬。幼蟲7齡,偶見6齡,少數8齡。1~3齡幼蟲食葉量極少,僅占總食葉量的3.21%。最后二齡的食葉量占總食葉量的80%。1~3齡幼蟲有吐絲下垂隨風飄蕩的習性,可借此轉移到其它竹株取食,4~7齡幼蟲善爬動,有假死現象,遇驚動既卷曲蟲,彈跳墜地,稍緩又沿竹桿爬上竹冠。成、幼蟲都具有趨關性。
各代幼蟲平均歷期,第一代35.4d;第二代34.7d;越冬代以卵越冬的幼蟲平均歷期78.2d;以幼蟲越冬的幼蟲平均歷期144.5d。各蟲期世代交替。幼蟲脫皮前有1~2d不食不動。老熟幼蟲近結繭前,行動緩慢,反應遲鈍,吐絲結繭,經27~95h,平均42.6h的預蛹期后化蛹。剛竹毒蛾絕多數結繭于竹葉背面,少數在竹葉和竹桿上。
首先發生于陰坡,下坡及山洼處,大爆發后蔓延擴展到陽坡和山脊。在海拔200~800m地區的毛竹林均可發生剛竹毒蛾危害。蟲口大幅度的增加而發生竹林危害,是由于氣候適宜,連續二代蟲口積累來的結果。
天敵
捕食天敵有螞蟻、益蝽、明盜獵蝽、黑哎獵蝽、大刀螳螂、廣腹螳螂及林間鳥類;卵期寄生天敵有黑卵蜂,平腹小蜂;幼蟲期及蛹期天敵有絨繭蜂,脊繭蜂,黑點瘤姬蜂,另有二種寄繩(學名待定)以及白僵菌和核多角體病毒。
防治方法
1、利用竹林耐害力強,林間天敵種類豐富,自然寄生率高的特點,大力保護自然界天敵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控能力,把蟲口密度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。用藥前應進行天敵調查,若寄生率在30%以上,應避免使用農藥,可采取局部施藥方式,在發生源地施藥。
2、使用白僵菌粉炮,每畝2~3個,蟲口可下降60%~70%。且有反感染。蟲口量太大時可多施放一次。
3、在成蟲羽化期利用成蟲趨光性,點燈誘殺。
4、利用1605煙劑、666煙劑或敵馬煙劑。每畝2包熏殺,防治效果達80%左右
5、大面積發生時,可利用80%敵敵畏,或20%殺滅菊酯100倍液,或2.5菊酯500倍液超低容量噴霧。
6、蟲害發生時,可用竹腔注射法防治,也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,具體作法是:用80%敵敵畏、50%甲胺磷,10倍液混合注入竹桿基部2~4節的中上部每株2.5~3毫升。這種方法既能殺死害蟲,又能對害蟲的天敵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。7、營林措施:林地的撫育尤為重要,每年的冬春鋤草,翻土一次以破壞害蟲的越冬卵和蛹,可達到消滅竹林害蟲的目的。此種方法對控制竹蝗災害的發生有特效。8、化學農藥容易殺死天敵,又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,對人、畜有極大的危害,故不提倡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