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皮竹
種名:青皮竹
學名:BambusatextilisMcClure
別名:篾竹、山青竹、地青竹(廣東)、黃竹、小青竹、廣寧竹(南粵民間又稱為:晾衣竹、高竹、茶桿竹、搭棚竹、扎蔑竹。)
科:禾本科竹亞科屬:簕竹屬
分布習性
分布在華南地區,包括廣東、廣西、臺灣、湖南、福建、云南南部,相當于北緯25度以南地區,其分布范圍內年均溫18~20℃,年降雨量1400mm以上都能生長良好,好生于土壤疏松、濕潤、肥沃的立地;河岸溪畔、平原、丘陵、四旁均可生長(尤其是江河兩岸、盆地和平原沖積土上生長最好)。適生于溫暖濕潤之氣候環境中。主產于廣東,以廣寧縣最多,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青皮竹中心。浙江、江西有引種,能耐23℃低溫,適應范圍遠遠超過其自然分布區域。
生物學特性及用途
竿高達9~12m,徑3~5cm。竿直立,先端稍下垂,節間長35~60cm,幼時被白粉并密生向上淡色刺毛;節上簇生分枝,主枝較纖細而長,其余枝較短,最長達2m。竹壁薄,3~5mm,近基部數節無芽;籜環傾斜,籜鞘厚革質,堅硬光亮,先端微凸呈不對稱的寬弧形,背面常無毛或近基部貼生暗棕色易落柔毛;籜耳小,長橢圓形,高約2mm,近相等,兩面被小剛毛,邊緣具鋸齒且有纖毛;X舌略呈弧形,中部高約2~3mm,邊緣齒裂并被短纖毛;籜葉直立,長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,基部略作心形收縮,背面無毛,腹面粗糙;出枝較高,基部附近數節不見出枝,分枝密集叢生達10~12枚,分枝粗細相同;每小枝上具葉片8~12枚,葉片披針形,長9~25cm,寬1.0~2.5cm;筍期5~9月,花期2~9月,授粉后20d左右種實成熟,形似麥粒,很少開花。竹竿密集,枝稠葉茂,綠蔭成趣,庭院、公園、家前屋后均可成片栽植,是珠江流域主要的綠化竹種。青皮竹稈通直,干后不易開裂,節平而疏,纖維堅韌,為優質篾用竹種之一,宜編織農具,工藝品和各種竹器等,整稈可用于建筑搭棚、圍籬、支柱、家具或造紙等。青皮竹制成的竹椅、竹席、竹籃、竹沙發和竹茶幾,尤其是玲瓏致密的飛碟都是推銷國內外市場的熱門貨。青皮竹食用筍類有鮮筍、筍干和筍罐頭等,滋味鮮美,肉質脆嫩,風味獨特,是傳統蔬菜之一。還可利用竹某些成分作治療疾病的藥物,如天竺黃(竹黃、竹囊),竹茹(竹星、竹麻)和竹瀝(竹滴水)等。此外,用青皮竹破篾后剩下的竹黃加工的息竹制成的香燭,燃完后其灰色白,也是我國出口產品之一。
變種
青皮竹有8個變種一個變型分別為:
紫線青皮竹(B.textilescv.Maculata):竹稈和筍籜基部具有紫色條紋,觀賞價值比青皮竹為高。
崖州竹(B.textilesvar.gracilis):稈較細小,葉片也較小,更具婀娜多姿,適宜于較小空間的庭院配置。
紫竿竹(B.textilescv.purpurascens):稈的節間具有寬窄不等的紫紅色條紋。
紫斑竹(B.textilesvar.maculata):稈基部數節間和籜鞘均具紫紅色條狀斑紋。
光竿青皮竹(B.textilesvar.glabra):稈節間幼時無全毛,籜鞘背面亦無全毛,其籜片長度約為其籜鞘長的一半或稍過其一半,且其基部略作圓形收窄,籜舌高1~1.5mm。
褐毛青皮竹(B.runneo2aciculia):在海南甚少見,僅于樂東縣尖峰嶺中海拔密林中有少量天然分布。本種親緣近似青皮竹(B.textiles),其主要區別在于第四節間稈材厚7~9mm,稈基部數節的節內和節下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,節間中央不具粉質,主枝粗而長。
藤枝竹(B.textilesvar.fusca):主要栽培在南安,安溪和永泰等縣市。
花青皮竹(B.textilesf.viridi—striataYi):是青皮竹的變型。稈黃色,具綠色縱條紋,籜鞘在新鮮時為綠色而具黃色縱條紋。由于青皮竹生長快、適應性強、繁殖容易、纖維獨特等特點,近年來對其研究日益增多,竹子加工也從粗到細,向多樣化,多層次方向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