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竹
種中文名:香竹
種拉丁名:ChimonocalamusdelicatusHsuehetYi
科中文名:禾本科
科拉丁名:Gramineae
屬中文名:香竹屬
屬拉丁名:Chimonocalamus
族中文名:香竹族
族拉丁名:Chusqueeae(Munro)E.G.Camus
超族中文名:北美箭竹超族
超族拉丁名:ARUNDINARIATAEKengetKengf.
亞科中文名:竹亞科
亞科拉丁名:BAMBUSOIDEAENees
目中文名:禾本目
目拉丁名:GRAMINALES(POALES)
綱中文名:雙子葉植物綱
綱拉丁名:MONOCOTYLEDONEAE
門中文名:被子植物門
門拉丁名:ANGIOSPERMAE
海拔:1400-2000
中國植物志:9(1):362
命名來源:[ActaBot.Yunnan.1(2):11.pl.1.1979]
形態特征:
竿高8—10米,粗4厘米,最粗可達8厘米,初為紫褐色并具糙毛所剩下的疣基,老后變平滑,并呈淡黃色;節間圓筒形或略呈四方形,長20-30厘米;籜環無毛;竿環呈窄脊狀隆起;刺狀氣生根粗短,刺列在竿下部不工分枝的各節,每節共約為15根;分枝習性高,3主枝,枝下部節有時亦具少數刺狀氣生根,枝環極為隆起,小枝簇生于主枝之各節而為多數;X鞘革質,質脆易破裂,長橢圓形,上部收縮變窄,背部具粉質,密被一層氈狀棕褐色光亮的小刺毛,亦可因毛脫落而漸稀疏,鞘口呈舌狀,向上突出呈“山”字形,高7—12毫米,肩部狹窄;籜耳無或偶可存在而甚微小,其上具極為發達之縋毛;籜舌淡黃褐色,光亮,具不規則齒裂,亦呈“山”字形,中央高約4毫米,下凹后向兩側延伸至鞘口肩部則變寬,微外傾,即外露于籜片基部之兩側,形似籜耳;籜片呈帶狀披針形,長5—17厘米,基部寬1.3-2.5堙米,平直,無毛,縱脈明顯,小橫脈不清晰。木級小枝具4—8葉;葉鞘長4—5厘米,無毛;葉舌低矮,高不及1毫米,頂端圓拱形,背面玻垢狀物或生微毛;鞘口縋毛數條,直立,灰白色,其長約8毫米;葉片呈長披針形,長10-16厘米,寬6-13毫米,基部楔形,先端具芒尖,其長約5-10毫米,葉緣內卷,上表面綠色,小表面灰綠色,無毛,次脈3或4對。圓錐花序生于具葉小枝之頂端,全長6-12厘米,分枝處具微毛;小穗柄氏約1厘米(頂生者長1.8厘米),其柄基亦具白包微毛;小穗綠色,偶呈紫色,長2.7—4.5厘米,含小花5—8朵,小花疏松排列,最上1朵不孕,呈芒狀;小穗軸節間氏4—6毫米,腹面扁平,并具縱脊與溝槽,向上漸變粗而呈棒狀,全體密被淡棕色微毛;穎2,質地較外稃為薄,先端與邊緣均具微毛,第一穎長3.5—5毫米,具3-5脈,第二穎長5-6.5毫米,具7脈;外稃薄革質,長7—10毫米,具7脈,小橫脈明顯,邊緣的上部密生纖毛,先端鈍尖;內稃等長或略長于外稃,背部被微毛,先端及2脊上均生纖毛,先端鈍或為二齒裂;鱗被膜質,脈紋不明顯,頂端分裂成流蘇狀,前方之2片為菱狀卵形,長約1.5毫米,后方1片呈卵形,長約1毫米;花藥黃色,長約6毫米;子房瓶狀,桔黃色,光滑,花柱單一,柱頭2,羽毛狀;果實未見。筍期6-7月,花期3月底至4月。
產地分布:
本種現僅見于云南金平縣。海拔1400—2000米山區,常與闊葉樹混生。在該縣分水嶺及大寨鄉周家寨均有天然純林仔在,也有少量人工栽培。模式標本采白金平縣昆河。
用途:
筍味佳,為當地主要筍用竹種;其材質堅硬,不易蟲蛀,也大量用于蓋房和編織。